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昨日正式颁布了《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该意见深刻阐述了将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改革步伐,倡导各大高校采取辅修、微专业及双学位等灵活模式,激励学生跨学科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旨在培育出社会迫切需求的尖端创新人才。据悉,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所有公立本科高校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全面覆盖。
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正积极规划构建一门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公共基础人工智能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无论学生专业背景如何,都能获得人工智能领域的广泛认知。该课程将围绕“基础理论筑基”、“综合素养提升”、“前沿技术探索”及“实践技能训练”四大核心模块展开,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将依托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开发一系列反映工业、金融、医疗、生物信息、交通、社会治理及环保等领域最新应用成果的案例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强调,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将实施分层教学与模块化课程设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路径。同时,高校将紧跟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条件与方式,力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此外,北京市还将引入AI教师与AI助手,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等“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魅力。
在深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方面,北京市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专业,强化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推动数字化教材与课件体系的完善。同时,鼓励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为有志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本科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实验及团队项目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生态,北京市还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育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在评价体系上,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学业考评制度,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标准与严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还鼓励已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通过辅修、微专业等形式,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人工智能课程,促进跨学科学习与合作。同时,加强双学士学位及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建设,推动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本文链接:http://www.benshang.com/yejie/4240